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海安起重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海安起重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清***自己能造军舰,为什么李鸿章却非要从国外买船?
因为李鸿章要买的船,清朝造不了。
自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进入所谓“同治中兴”时期,以恭亲王、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希望引进欧洲“坚船利炮”来自强,而不改变中国传统的体制和文化,而发展近代海军就成为抵御外侮、自立自强的关键。
最初清廷的想法是“湿租”,直接从英国搞一整套舰队,连军舰带官兵一概用洋人,这支舰队在太平天国后期就已经产生,这就是由总税务司李泰国牵线操作、阿斯本指挥的所谓“中国舰队”,但这支舰队抵达中国后因英方不愿受中方参与指挥,导致双方分歧,清廷在曾国藩坚持下将这支舰队“出款遣散”。
阿斯本舰队
此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先后尝试自己造舰,最早出成果的是曾国藩(安庆军械所,中国第一艘自制轮船“黄鹄”号),但第一个成规模的是左宗棠、沈葆桢等在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帮助下建立的福建船政局,至甲午战争前已能生产全金属结构的穹甲巡洋舰,其次是李鸿章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但这个局虽成立很早(同治四年即1865年),却长期将重点放在制造火炮上,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厂坞分离”,在造船方面才开始崛起,在“三洋海军”建立时期当然使不上力。
因此“三洋”和福建海军建立之初,只有外购和福建制造两个可靠渠道。但福建造船之初左宗棠“点歪了科技树”,希望仿效郑芝龙搞“既能当军舰、又能当货船”的两用军舰,走了一段弯路,后来又在中法海战中遭遇“团灭”,虽然勉强恢复,但也只能做到批量建造铁骨木肋巡洋舰、木壳巡洋舰,和试制穹甲巡洋舰(只造出一艘,即后来被调入北洋舰队的“平远”号)的水平,一支配套完整的大型远洋舰队,需要作为舰队主力的铁甲舰(战列舰),作为攻守中坚的快速装甲巡洋舰,镇守军港、控扼海口的浅水炮舰(蚊炮船)、偷袭的鱼雷艇,以及作为***舰船的炮舰、练习舰等,其中铁甲舰、蚊炮船、鱼雷艇等,当时的福建都无力建造,即便能建造的军舰,主机、主炮和许多配件也完全仰赖进口,这样的生产力只能勉强满足南洋、粤洋、福建三支浅水近海舰队(即便如此南洋海军也从德国订购了”南琛”、“南瑞”两艘巡洋舰和辰、宿、列、张四艘鱼雷艇,并从北洋海军接收了淘汰下来的四艘旧蚊炮船“龙骧”、“虎威”、“飞霆”、“策电”,广东海军订购了蚊炮船“海镜清”),而完全无法满足一心建立正规大型舰队的李鸿章胃口。
“平远”号是甲午战争前中国能建造最好的军舰,难以胜任北洋舰队这个级别舰队的主力,且既不能批量建造,许多关键装备也要仰赖进口。
随着1840年***战争的开始,清朝的国门被列强用大炮打开,并不断侵略中国,为了救国图强,清朝开展了洋务运动,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也是在这一时期清朝拥有了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等造船厂,建立了造船工业,拥有一定的造船能力。后来参加甲午战争的军舰中还有一艘国产的平远号,这是福州船政局参考法国“柯袭德”、“士迪克十”、“飞礼则唐”等3艘近海防御军舰后设计制造出的中国第一艘全钢甲军舰,是当时中国造船业的最高水平,1886年底开工建造,1889年竣工,一年后掉归北洋水师。那么既然清朝自己能造军舰,为何李鸿章还要向外国购买军舰组成北洋舰队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内的造船水平还是太差了。虽然清***开展了洋务运动,但是清朝本质上还是封建官僚体制,制度的落后阻碍技术的发展,不管是福州船政局还是江南制造总局的造船水平都不算高,造出来的船性能不好不说价格还十分昂贵,这么一比较还不如去外国买战舰划算。国外的战舰不仅款式新,技术高,价格也还在接受范围内,那么为了增强自身实力肯定是去国外买船划算。
而且洋务运动是洋务派主导的,属于地方派系,并不团结,洋务运动的几个领军人物如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就不和。在洋务运动刚开始时,国内造船水平最高的就是南洋的福州船政局,但是福州船政局是左宗棠创办的,让素来看不惯左宗棠的李鸿章去福州船政局买战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李鸿章自己的江南制造总局的造船技术又一直停步不前,没办法只能向外国购买军舰。
当然,当时清朝所面临的局面也不允许李鸿章再花费多余的时间去造国产战舰。十九世纪末清朝所面临的威胁越来越大,日本的明治维新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西方又开展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清朝若想立足于世界必须短时间内拥有一支实力强大的海军部队,但是从造船到训练再到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向国外购买战舰,快速提升海军战斗力,否则还没等清朝的国产战舰造好呢,日本就打过来了。当然日本能在甲午战争中击败曾经***的北洋水师,也是因为买了很多强力战舰,只可惜清朝建立了北洋舰队后就不再增添新舰,止步不前最后被日本超越,葬送了自己在亚洲的霸主地位,也葬送了清朝最后的翻盘希望。
这个答案有两个方面来回答!
一方面:造比买贵!对你没有看错!在一个工业不发达的国家,如果制造最好的方式有且只有一个:高精尖进口,普通自造。
清***能够自己制造两艘排水高达2800吨的军舰。1872年5月25日下水的“镇安”号(后改名“海安”)排水量达2800吨,***用了1800马力的蒸汽机,最大航速12节。其姊妹舰为“驭远”号。但是这两艘军舰发动机是进口的。火炮是否进口不详。但是其进口的各种产品已经超过直接购买一艘同吨位军舰的钱了。
这艘军舰造价非常贵。比进口整艘同吨位军舰贵多了。而且质量也不好,不到几年就退役了。所以性价比不好。
最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己制造,造价高,质量差,人工贵。精明的李鸿章当然要选择便宜的。
日本最近的F35战机几乎完全翻版了这个操作,自造了几架F35结果比美国原装还贵,然后还是进口。
另一方面:军舰是一个长期化,系统化工程,需要国力的长期不间断的支持。
中国再次自制超过2800吨的军舰是新中国的051驱逐舰。这时候的中国虽然百废待兴,但是在苏联援助了一个工业化后,我们步履蹒跚的在1***0年,完成了051驱逐舰。
清廷第一艘“国产”铁甲战舰是“龙威”(平远)号。该船由福州船政局制造,于1888年下水。而李鸿章筹建北洋水师,是从1874年开始的!李鸿章外购军舰在前,而清廷自产战舰已经是14年以后的事了!
李鸿章也是主张自造战舰的。
1861年,胡林翼在安庆附近的长江水道中,偶遇英国火轮船。英国火轮船逆流而上,很快超过了胡林翼乘坐的湘军木船。其激起的浪花,差点将胡林翼做的船掀翻。洋人的火轮船如此厉害,让胡林翼大吃一惊。
不久之后,李鸿章等人镇压太平军的战斗中,也曾乘坐洋人的战舰。洋人的坚船利炮,让李鸿章开了眼。于是,在1865年,李鸿章将旗记铁厂和两个制炮局合并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经过不断扩充,先后建有十几个分厂,雇用工兵2800人,能够制造枪炮、***、轮船、机器,等等设备。
但是,其制造的轮船,仅限于木壳运兵轮船,不是铁甲战舰。造船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数十年的人才和技术积累。
等到1886年,福州船政局建造我国第一艘铁甲战舰“龙威”号时,所有龙骨钢材也都是进口的,船上所有舰炮和机关炮也是进口的!而且,龙威号试航以后,不断的出现问题。第一次试航后,就维修了三个多月。而且,自建铁甲舰质量不如洋人的好,造价也高于外购价格。也是因此,清廷更偏向于外购军舰。
清廷急需战舰稳固海防。
在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清廷被日本人讹诈50万两白银。于是,海防被提上日程。而当时,清廷没有能力制造铁甲战舰,为了早日组建铁甲水师,李鸿章只能从英德***购铁甲舰。在1875-1889年间,清廷购买了几十艘军舰,其中包括:新式巡洋舰5艘,旧时巡洋舰2艘,新式鱼雷艇7艘。这些战舰,都是当时清廷还不能自己制造的!!!
国产“龙威”号战舰服役,已经是1889年的事了。如果,李鸿章不外购军舰,傻等着自造,清廷早被日本打败了。
就算是清廷能够建造战舰了,海军的主要舰只还是从国外购买的。除了自造军舰质量不行和产量低以外,还因为福州船政局是左宗棠创建的,左李二人不和,李鸿章有意打压左宗棠一派。这也是洋务运动中一直存在的的一个弊端。
(文|勇战王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