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GJT112推土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GJT112推土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坦克的内部构造是什么样的?空间有多大?
内部构造相当节省,毕竟是去打仗,不是观光旅游。
早期坦克mark I 型需要8人操作,8个人在不到2米长,2米宽,1.6米高的空间内执行任务,引擎和武器同在一处,加上没有减震和消音装置,甚至武器开火后的硝烟都无法排出,还要忍受50°的车内温度。环境真心不好,车内充满一氧化碳废气、汽油、机油和火药味道,不少乘员在战斗中就晕厥过去。这是坦克刚出现时的状态,毕竟坐在里面“感觉”上不会死掉。
后期坦克随着机动、防护、武器的提升开始为乘员设计单独的区域执行各自的任务。二战时,基本“空间”最宽筹的就是装填手了,毕竟需要“转身”去取***。其次是车长,时不时需要探出身体去车外“观察”敌情(危险系数很大)。最为窝屈的当属驾驶,“坐上去”根本无法回身。
二战后期随着工业水平的进步,“开坦克”逐渐与开汽车相差无几,内部空间人员逐渐固定,分别是驾驶员、通信员、车长、炮手、装弹手5人。区域逐渐成为,底盘驾驶和炮塔操作两个区域。如同家具装修中功能划分一样,这样的划分后,“空间感”显大!实际上,坦克的空间依旧十分狭小。装甲的厚度占据大部分空间,以至于在人员的招募上都有限制身高的要求。
现代坦克的自动化程度超越汽车,大量减少人为的干预。因此,舒适的和空间结构非常合理。比如装填手甚至能在车内站起来:
坦克,陆战之王,开始出现于一战战场,名曰马克1型,由英国人研发投入战斗,后来二战中的德国发挥装甲部队的机动特长,开发全新战术名曰闪电战,坦克于此正式开始成为战场不可取代的力量,坦克主要用于掩护步兵进行作战和消灭敌方装甲力量。在没有反坦克武器的步兵面前是几乎无敌的存在,而坦克内部则由至少四名成员控制,他们在坦克内部作战的空间是怎么样的呢?
坦克,至少由四名成员组成,二战坦克则普遍是五人成员组,他们分别是驾驶员,通信兵(现代坦克取消了该职位,由车长兼任),车长,装填手和炮手组成。他们在坦克中的位置各不相同,通信兵和驾驶员位于底盘前部,其他三人则在炮塔当中。驾驶员的位置最苦逼,他的位置是整个坦克装甲最厚重的位置,但是一旦被击穿,当场去世,且位置极为窄小,坐下后甚至连转身都做不到。
炮塔的空间也很不是很富裕,但是装填手的位置还是相对很宽敞的,毕竟装填手需要转身拿取弹仓内的***在进行主炮的装填,需要空间转身,而车长的位置其次,有个座椅能坐着,平时需要探出头观察外部情况(该举动十分危险,很容易被对面的机枪等武器蹦了)炮手的位置最小,他只需要在车长指挥下控制炮塔旋转和主炮开火任务,不需要太大的空间,现代坦克空间相比二战其实总空间没有变大多少,但是因为模块化布置的关系,为成员组提供了尽可能大的空间,所以感觉会空间更大一点。
那得看哪个时期的坦克,毕竟每个时代的坦克都不一样。
一战:这个时期的坦克构造最简单基本和汽车的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多了个炮塔装甲厚了点多了两条履带。
二战:这个时期的坦克稍微先进了点,这个时期的坦克里面多了瞄准镜,校准仪。装甲也比之前的提升了一个档次而且还装备了无线电增加了坦克之间的默契值。
50——80年代:这个时期的坦克有些到现在还在用因为这个时期的坦克机动普遍都在50左右,装甲也都用了反应装甲而且坦克都偏矮,炮塔大部分都是卵蛋型能大大提升跳弹概率。而且炮弹种类也增多了提升了穿甲能力,而且升级了炮控,瞄准器,校准仪并且能边跑边开炮这种技术在这之前都是没有的,而且火炮都普遍***用滑膛炮,口径也都在100——150mm之间。
现代:坦克普遍***用反应装甲,放弃卵蛋型炮塔选择了楔型炮塔周围挂上反应装甲,并且把许多的配件都升级了其它的都没太大变化。(注意坦克的空间一般都比较小所以坦克都普遍***用半自动装弹机)
成员位置:车长在炮塔的入口,装填手和炮手都在主炮的两边,驾驶员在车体的入口底下。(在现代坦克的通讯兵已经取消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GJT112推土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GJT112推土机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