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城挖掘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大城挖掘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苏州为什么又叫姑苏?
严格上来讲,苏州古称姑苏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现在的苏州比古代的姑苏要大得多。这一点从苏州的行政区域划分也可以看出来,现在的苏州划分为五个区,分别是姑苏区、虎丘区、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区,姑苏只是苏州的一部分。回到问题来,姑苏的名称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姑”字又代表什么意思呢?
在中国所有的地名中,“姑苏”这一地名绝对是一个活化石级别的存在,因为这一地名诞生在四千多年前,而那会还处在神话和历史的交界时期。相传大禹治水时路过太湖,见湖水漫灌,经常将百姓的田地和房屋冲毁,于是决心治理太湖。太湖水灾治好后,大禹论功行赏,他手下一个叫“胥”的助手功劳非常大,于是大禹封胥为“水平王”,封地就在如今的苏州境内。在此之前,这片地区还是一片蛮荒之地,没有名字,胥成为这里的首领后,这一地区就以胥的名字命名,称为“胥”。当地方言发音时,习惯在前面加一个辅音“G”,久而久之,“胥”就被叫成了“姑胥”。所以,这个“姑”字其实没有什么实际含义,就是一个辅音而已。
而在吴语中,“胥”又和“苏”同音。比如楚国有位卿大夫,名叫申包胥,楚国国都被吴国攻陷时,申包胥奉楚王之命,跑到秦国去搬救兵,但是《战国策》在记载这段历史时,把“申包胥”写成了“勃苏”,这页印证了“胥”和“苏”同音这一说法。其实,即使是现在,苏州的方言中还有一些古语的遗留,比如苏州人就将“胡须”叫“租苏”。
还有一个问题,既然“姑苏”的历史很久远,那么后面怎么又变成“苏州”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了解一下苏州的历史。
众所周知,大禹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开创了夏朝,从此由“禅让制”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夏朝灭亡后,商朝建立,商朝末年,国君亶父违背传位长子的制度,将君位传给了第三个儿子季历。长子泰伯为了避难,主动请求离开国都,来到了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江南,并在梅里落脚,梅里就是今天无锡的梅村。泰伯的到来,给江南带来了先进的中原农耕文明,他的后裔也逐渐繁衍壮大,最后在这一带建立了吴国。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一首小诗,虽不是苏州美称姑苏的来历,但却是把姑苏叫响了。
有解释说,苏州别称姑苏,是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这个说法没有下面的说法靠谱。
为何称作“姑苏”?据说大禹在太湖治水有两名得力的助手,一位叫“胥”,一位叫“冥”,冥在治水工程中殉职,胥则在水灾弭平后当了部落首领。自后这一地区就以胥为名,称“姑胥”。
问“姑”是什么的意思,“姑”是当地土语前缀词,无特定含义。 胥,姑胥,又作姑苏,是因为古代吴、楚“胥”“苏”同音,如《左传》称楚国大臣申包胥,《战国策》作“勃苏”,就是例证。
这就是姑苏的由来。
姑苏两个字很美,但在这个词组里,姑没有确切的含义,苏是胥的吴语发音,姑苏由姑胥演变而来。
很多的城市,原本的名字都比现在的好听,但是现在总是有人附庸风雅,文盲装文青,胡乱更改一些城市的所谓“古称”。
比方说合肥与庐州,其实合肥的历史要比庐州久远得多,而且庐州跟合肥在古代压根儿就不是一个等级的区域,庐州出现之后,合肥仍旧存在,是庐州的治所所在地。
再比如苏州与姑苏,虽然有人觉得“姑苏”诗情画意,但实际上,古代苏州这座城市,并没有正式用过“姑苏”这个名字,所谓的“姑苏”也仅仅是个习惯上的称谓而已。
苏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当时这座城市被称作“吴”。
商朝末期的时候,西周的古公亶父想着将王位传给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季历,而长子泰伯与次子仲雍都不愿跟弟弟争夺王位,主动远离,前往了江南的太湖一带。
之后,泰伯在当地建立了吴国,称作是“泰伯奔吴”。
公元前514年的时候,吴王阖闾在这个地方正式建立城池,苏州城的基本规制由此奠定,而在此期间,苏州那时的名字都称作是“吴”,后来也就是等级一直在变而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城挖掘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城挖掘机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