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打桩机推土机多开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打桩机推土机多开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评价AMD的CPU叫推土机,是好评还是差评?打桩机又是什么意思?好的坏的?
AMD推出的新系列CPU的核心代号为Bulldozer,中文翻译为推土机;打桩机。官方以Bulldozer作为核心代号,显示出该系列CPU无与伦比的性能。推土机是美国AMD公司彻底重新设计的CPU架构,于2011年10月正式推出,面向高端发烧级用户,拥有DDR3-1866MHz原生内存支持、XOP指令集、模块化设计等多项新特性,全面取代羿龙II系列处理器。
为什么AMD的推土机、打桩机失败了,锐龙却成功了?
为什么当年AMD的推土机和打桩机失败了,其主要原因是架构的演变路线发生了不可描述的错误,也许这是当时处于无奈之选择?总之在当年AMD为了挽回市场份额,***用了比上一代架构在单核新能倒退式的发展,AMD为了弥补单核性能的倒退只能通过配备大缓存和多核心让消费者认可其产品。Ryzen的成功在于新的架构大大提升了单核性能,引入了CCX和多DIE封装,便于扩展核心,从而提升CPU的良品率,达到最终的性价比的目的。
其实在CPU的发展史上,AMD一直是被Intel吊着打的,虽然曾经有一段时间,尤其是真***双核之战期间,AMD凭借着真正的双核技术和Intel基本打成平手之外,无一例外的AMD一直处于追赶的步骤,可以说历史上AMD处理器的市场份额从未超过Intel,但AMD从未放弃和Intel正面对抗。
可以说真正Intel让AMD无招架之力的是2006年Intel发布了Core架构,也正是这个架构让Intel一直挤牙膏式的用到了今天。Core架构引入***缓存、超线程和分支预测等新审计理念,让CPU性能暴增。而AMD同时期发布了K10架构,但是K10架构也没有为AMD抢占多少市场份额,自Core发布以来,AMD基本就和高端CPU没有多大关系了,只是凭借着当年的各种开核BUG来占有低端市场的一部分份额。
2011年全新的推土机架构发布,其引入了模块化的设计,方便核心的扩展,每个模块拥有两个整数单元,共享一个使用率不高的浮点运算单元。但就是这样的设计造成了单核性能的下降,尤其是很多应用并没有针对这种模块化设计进行优化,造成了虽然核心数量很多但是并没有卵用的尴尬境地。
2012年打桩机架构发布,但是其还是从根本上没有改变原有的框架设计,可以说打桩机在性能的提升上微乎其微,只是加入了一些对高频内存的支持等花边技术,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到了2017年zen架构的发布,终于是开启了AMD崛起的篇章,其发布的8核心的民用处理器让Intel意识到了危险的味道,然后就发布了8代酷睿进行反击,可以说这么多年Intel终于是放了回血。zen架构终于也是引入了超线程技术,并且终于在单核性能上也能喝Intel一较高下了,尤其超频之后基本和Intel处于同一水平线之上。可以说相比较推土机的架构整体性能提升了40%,同时继承了推土机的模块化设计,引入了CCX技术,通过模块化设计,低端和高端的区分只需要屏蔽部分核心即可达到区分的目的,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CPU的良品率,大大降低了成本。
都没说到点子上,推土机和打桩机系列之所以表现很差,是被猪队友坑了。当初给AMD做芯片代工的格罗方德的加工工艺有很严重的问题,完全无法控制漏电和发热。可是根据之前AMD和格罗方德的协议,AMD必须在格罗方德完成生产制造。直到2011年,AMD再也受不了生产工艺问题,将代工逐渐转至台积电,工艺问题才得到了控制。格罗方德14nm工艺出不来,最后结果是AMD一狠心赔给格罗方德4.25亿美元分手费结束协议。现在格罗方德彻底放弃7nm工艺,沦为十八线厂家。AMD得到了台积电工艺保障,才逐渐又站稳了脚步。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简单来说就是之前的产品的性能太差,和对手的差距过大,产品不行,市场表现也就差了。
而后来新推出的ryzen处理器,性能提升明显,相比Intel的同价位产品差距已经很小,或者有些部分反超了,产品好,市场也就好。
而且CPU这种产品的个性性能都是可以十分方便进行量化的,测试软件一测试,游戏表现一测试,各项得分就出来了,然后数据一对比,谁好谁坏一目了然,信息披露充分,被忽悠的群体数量就会减少。
至于所谓的性能差的原因分析,其实意义不大,大部分人不懂,而且就算懂,也不如商业角度分析来的实在,起码可以明白长期还是要用产品说话的道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打桩机推土机多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打桩机推土机多开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