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荆州二手120挖掘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荆州二手120挖掘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信阳一楼房***时坍塌,挖掘机被埋司机抢救无效死亡, 你怎么看?
还未进入正式拆挖,刚靠近房就倒塌了,那就该查查房子修建情况和年代的长短,予以处理。如果已正式拆挖中倒塌了,那应该是拆挖方法安排错,导致房屋倒塌要按当时进展来判断!
苏联的火箭炮为什么名字叫“喀秋莎”?
火箭炮在俄罗斯由来已久,早在彼得大帝时代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国有火箭生产企业——莫斯科火箭厂。世界上首支专业火箭分队也是俄国人组建的(1827年4月在扎夏德科的领导下组建,配备6部6弹式和12部单弹式火药火箭发射架,下辖官兵363人)。但在后线膛炮出现后,精度差强人意的火箭武器逐渐失宠,火箭部队一度在19世纪末被撤销。
因此,苏联发展火箭武器是有很坚实牢固的基础的。苏联成立后,这类武器的研发又重新开启了。苏联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就秘密研制了一款自行火箭炮——搭载在卡车上的武器的正式编号为БМ-13火箭系统。作为一款火力压制武器,火箭炮在抗击纳粹德国侵略者的的卫国战争中大放异彩。
那么这款武器为何被苏联官兵爱称为”喀秋莎“呢?
这与它的生产厂家息息相关。现如今的沃罗涅日挖掘机厂(Воронежский экскаваторный завод)在1931年至1941年时叫做共产国际厂(завод им. Коминтерна,1941—1945年间该厂更名为苏联迫击炮武器人民委员会第723厂, завод № 723 Наркомата миномётного вооружения СССР),从该厂生产线下来的这款武器,被制造工人打上了俄文大写字母К,表示是由共产国际厂出产的。
一台БМ-13火箭弹发射装置的发射架可以一次性投射16枚132毫米M-13火箭弹,相当于16门122毫米火炮的齐射,可想而知一个连(7台)的一次齐射的效果是多么的恐怖。BM-13自行火箭炮
BM-13火箭发射装置使用的132毫米火箭弹
1941年的斯摩棱斯克战役中,由伊万·安德烈耶维奇·弗廖罗夫大尉指挥的独立实验火箭炮连(全连装备7辆配备BM-13火箭发射装置的NEE-3型战斗车辆)于7月14日,对奥尔沙火车站实施了齐射。这次齐射对进入奥尔沙市的德军第17装甲师造成一定的混乱,这是“喀秋莎”的首次实战。而该连在1个半小时后实施了第二次齐射,火箭弹越过奥尔希察河,将河对岸十数辆德军坦克、汽车和大量集中的步兵瞬间撕成了碎片。
伊万·安德烈耶维奇·弗廖罗夫大尉
为什么把火箭炮叫“喀秋莎”?
正当梨花开遍天涯,
河上飘落柔漫轻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喀秋莎”,是苏联卫国战争中苏***箭炮EM-13的代称。
当时苏联正好流行传唱一首怀念战场战士歌《喀秋莎》。歌中有关歌声的歌词。这种火箭炮开火时就被大家形容为唱歌,所以就给火箭炮启了个别称“喀秋莎”。这并不是这个火箭炮正式的名称。
喀秋莎火箭炮其实最初并不叫这个名字。这款火箭炮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研制和生产的,取共产国际俄文第一个字母K命名并印在炮车上,这是沃罗涅日共产国际工厂出厂时的标记,K即是俄文单词共产国际的第一个字母。由于火箭炮这种新型武器当时严格保密,红军战士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称,就根据这个字母“K”,把该武器命名为一个女性的爱称“喀秋莎”,这个别名迅速在苏军队里传播开来。德军则称这款武器为“斯大林的管风琴”。
喀秋莎火箭炮之所以能够响彻世界,是由于她是一款第一种被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规模生产、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火炮,喀秋莎这种多轨火箭炮能快速的地将大量的***倾泻于目标地点,杀伤力巨大,射程足够远,对于二战时期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远程火力。并且喀秋莎可以装载在卡车上,具有非常灵活的机动性。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价格低廉、易于生产。这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说才是最为重要的。要知道,在当时,几乎武器生产能力直接决定了战争走向。
由于喀秋莎火箭炮的诸多优点,苏联大规模制造生产。到战争后期,苏联陆军共装备了2400门БМ-8系列,6800门БМ-13系列和1800门БМ-30系列火箭炮。其中有3374门是装在卡车上的。苏军共组建了7个火箭炮师,11个火箭炮旅以及38个独立火箭炮营,火箭炮部队已经成为整个炮兵中最具威力的部分。是当时苏联最为强大,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火炮集群。
直到今天,在火箭炮领域继承了苏联众多军工科技的俄罗斯仍然引领世界火箭炮的发展。不得不说,火箭炮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人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在未来战争中也是无可替代的存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荆州二手120挖掘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荆州二手120挖掘机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