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有关桥式起重机的书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有关桥式起重机的书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斜拉桥和悬索桥发明历史是怎样的?
50年代中期,瑞典建成第一座现代斜拉桥,40多年来,斜拉桥的发展,具有强劲势头。我国70年代中期开始修建混凝土斜拉桥,改革开放后,我国修建斜拉桥的势头一直呈上升趋势。
目前为止建成或正在施工的斜拉桥共有3O余座,仅次于德国、日本,而居世界第三位。而大跨径混凝土斜拉桥的数量已居世界第一。
悬索桥的构造方式是19世纪初被发明的,又名吊桥,是以承受拉力的缆索或链索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现在许多桥梁使用这种结构方式。现代悬索桥,是由索桥演变而来。适用范围以大跨度及特大跨度公路桥为主,是当今跨度超过1000米的唯一桥式。
《斜拉桥》
现代斜拉桥的发展始于1950年以后,早在1784年德国吕斯彻就提出过同样的概念,他的方案是一个由附属于木塔架的木拉条斜拉的木桥。1821年法国建筑师波耶特提出使用钢拉杆从高塔上提出悬吊的方案。1840年英国人哈特利则提出使用平行排列的拉链。
根据斜拉桥这一历史背景,自然要产生为什么直到1950年前很少***用斜拉桥的问题,原因在于某些斜拉桥的早期出现坍塌。著名法国建筑师内维尔就一系列破坏***提出报告,但是并没有得到提倡,遗憾的是,只因归于18世纪和19世纪时期受到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计算拉索内力和了解,控制超静定体系的平衡方面着实困难。
直到1938年德国工程师迪辛格次发现斜拉桥,当时他正设计一座吊桥要求适应双轨满额铁路荷载,发现设计中加入拉索可以大大减小铁路荷载下的侥曲。
斜拉桥的实际复兴在二战以后,第一座现代化斜拉桥,斯特姆松德桥,1955年在瑞典竣工,这座桥的德国桥梁承包商与迪辛格合作完成。迄今,斜拉桥的修建处于兴旺阶段,世界各地以建和在建的斜拉桥不计其数。
我国的斜拉桥以1***5年2月竣工的四川云阳汤溪河桥为开端,经过期间多年,福建、上海、重庆,南京各大著名大桥已跻身于世界之林也为桥梁史上增添光辉篇章。
值得研究的是日本人村濑佐太美在《藤桥考》中曾说:“现代斜拉桥结构型式,是古代藤桥的发展,藤桥可称为原始斜拉桥。”而藤桥远在我国唐代已实际运用于云南境内怒江上,按照这一算法,这比国外吕斯彻提出的斜拉桥概念还要早。不过,以结构受力为基准,我国古代藤桥属于现代悬索桥的体系,而现代斜拉桥属于桥梁体系。
《悬索桥》
悬索桥的历史是古老的。早期热带原始人利用森林中的藤、竹、树茎做成悬式桥以渡小溪,使用的悬索有竖直的,斜拉的,或者两者混合的。婆罗洲、老挝、爪哇原始藤竹桥,都是早期悬索桥的雏形。不过具有文字记载的悬索桥雏形,最早的要属中国,直到今天,仍在影响着世界吊桥形式的发展。
远在公元前三世纪,在中国四川境内就修建了竹索桥。早在公元前50年,已经在四川建成长达百米的铁索桥。1667年,法国传教士人从中国回去后,着有《中国奇迹览胜》,书中记有见于公元65年的云南兰津铁索桥。该书曾译成多种文字并多次再版。据科技史学家研究,只是在上述书出版之后,索桥才传到西方,可见,中国古代的悬索桥是独创发明并领先的,中国是古代悬索桥的发源地。
感谢邀请,对于桥梁的发展历史和建造工艺,我不太懂。但我认为,任何有助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发明创造,都是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满足现实需要的,都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
因为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当面对困难或疑难的时候,人会开动脑筋,结合学来的知识和曾经用血汗换来的经验教训以及面对的问题,多角度多方位用多种方法寻求最完美的解决问题。
在人类发展史上,在人类文明进化初期,由于当时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在人们的生产劳作中,会碰到很多困难。当人们去外面***摘野果或捕猎时,会碰到难以逾越的水流喘急的沟壑,或者没有沟壑,却由于路途遥远,时间来不及。这种时候,他们就会集思广益,想方法跨越沟壑。或许他们想到了猴子在林间抓着树枝荡秋千的场景,或许想到了某些动物在林间树木之间通过枝丫到另一棵树的情景......,不得而知。
总之,从简单的独木桥到复杂一点的悬索桥,经过几百上千年的发展,随着科技进步与工艺完善,发展到更复杂的斜拉桥,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悬索桥与斜拉桥各有各的优点,所以一直到现在,悬索桥和斜拉桥仍然同时存在,服务于人们的交通出行!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我是頑主微塵,专注于学习与分享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