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起重机启闭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起重机启闭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qy25j起重机油箱容量?
Qy 25j起重机液压油箱容量460升。型号qy 25最大起重重量25吨/3米,最大行驶速度80 km /h,爬坡能力,25%车辆总重33450 kj前后桥1300 kj/ 20450 kg,最小转弯半径11米,主臂五节伸缩臂基本臂长10.5m,全伸臂长40米,伸臂速度240s启闭速度80s,卷扬液压马达驱动的行星减速机构。
古代人是怎么从井中提水的?
我是橦霖有什么回答错误的地方欢迎留言
北宋中期后川南地区出现了卓筒井。卓筒井是一种小口深井,凿井时,使用“一字型”钻头,***用冲击方式舂碎岩石,注水或利用地下水,以竹筒将岩屑和水汲出。卓筒井的井径仅碗口大小,井壁不易崩塌。古人还将大楠竹去节,首尾套接,外缠麻绳,涂以油灰,下至井内作为套管,防止井壁塌陷和淡水浸入。取卤时,以细竹作汲卤筒,插入套管内,筒底以熟皮作启闭阀门,一筒可汲卤数斗,井上竖大木架,用辘轳、车盘提取卤水。 卓筒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深井钻凿工艺的成熟。此后,盐井深度不断增加。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川自贡盐区钻出了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燊(shēn)海井。跟现代石油钻井的方式差不多。《探索 发现》中介绍过。
答:主要有滑车和辘轳,如下图
滑车
辘轳
我国古籍中未见有“地下水”一词,但根据古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在六七千年前就能利用地下水了。
相传我国人民在黄帝时代就懂得凿井取水了。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发现的一口水井,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水井,这个竖井四壁有由四排木桩组成的方形桩木墙,排桩内顶套着一个方木框,以防排桩向里倾塌,反映出当时建井所***用的方法已相当科学,曾为后代广泛沿用。从尧时民歌中有“凿井而饮”的词句看,最早凿建水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供人们饮水用。
据先秦文献《世本》记载:“汤旱,伊尹教民田头凿井以灌田。”在陕西沣西张家坡西周遗址中,发现8口水井,有的深达9米以上,形状有长方形和椭圆形。说明这个时候,人们已开始利用井水来灌溉农田了。
战国时期开凿水井就更加普遍。这个时期还出现了陶井,这标志着我国古代凿井技术又有新的创新。陶井井圈与井壁之间用土或碎陶片填实。施工方法与现代修建桥墩时***用的沉井法相似,这是施工技术的一个创造。此种水井除供饮用外,还供手工业用水。西汉以后,水井多为砖砌,井筒从下向上逐渐缩小,成梯形,井口较小,加盖,注意了安全卫生。
与凿建水井技术的不断提高相适应,提水用具也有逐步的改进和发展。起初是在绳索或长杆上系上汲水器具,放入井中提水,约在春秋时发明了用简单的杠杆器械的提水工具桔槔。之后,又有利用轮轴制成的辘轳和滑车提水工具的出现。
常用于从井中汲水的称为井辘轳。辘轳,提水设施,流行于北方地区。由辘轳头、支架、井绳、水斗等部分构成。辘轳是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的起重装置,井上竖立井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
辘轳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用于从竖井中提升铜矿石。1***4年在湖北铜绿山春秋战国古铜矿遗址发掘中发现木制辘轳轴两根,其中一根全长2500毫米,直径260毫米,经判定为用于提升铜矿石的起重辘轳的残件,其原理和用法与取水的辘轳相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起重机启闭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起重机启闭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