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推土机撞到高个子男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推土机撞到高个子男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反坦克堆对付坦克管用吗?
半神不神的抗日连续剧《雪豹》应该有不少朋友看过,黄埔毕业(中央军校)的嫡系部队团长周卫国,无奈之下落草为寇,成为了黑风寨二当家,率领一帮绿林好汉大战日本正规军。周卫国在伏击战斗中为了迷惑日军坦克兵,就曾经使用了***的“反坦克锥”,看来人家留学德国的洋墨水没有白喝。
确实,为了保证反坦克椎的使用效果,它应该是混凝土构造,否则被坦克履带碾压上去就碎了自然没有鸟用。可问题是抗战时期的山东土八路或者土匪,哪里来的大批量钢筋水泥?所以周卫国是用土堆制成,然后在外面刷上一层“洋灰”来蒙鬼子,再然后陆士毕业的日军少佐居然也就信了,暴汗。
所以这个桥段是不成立的,日本军官不会蠢到这种程度,即便有所怀疑,开上一炮也真***立判,无非是编剧或者导演想卖弄下自己的军事知识,其实反而是弄巧成拙。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导演既然告诉我们日军坦克能如此重视这个玩意儿,说明“反坦克椎”确实是有效的反坦克障碍。
在地面战争中对付坦克装甲车辆,战史上无非是两种方式,其一是“反坦克武器”,包括反坦克枪、战车防御炮、***、重炮以及燃烧瓶等等,其二就是“反坦克障碍”,包括反坦克壕、反坦克拒马(捷克刺猬)和题目中的“反坦克锥”等,注意,反坦克障碍只能限制和阻碍敌装甲车辆的机动,却不能对其实施打击,除非与反坦克火力相配合。
这个应该叫反坦克锥,是反坦克的一种形式之一。自从坦克诞生以来,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诞生了不少知名的坦克。最具代表的是德国的闪电战,二战初期德国就是通过强大的地面装甲部队来实现的,作战速度之快,而苏联也在二战末期和冷战时期打造了自己强大的“钢铁洪流”,并成为苏联陆军装甲力量的主力。这两国的部队在当时是非常具有威慑力的。坦克作为集群作战的中坚力量,一旦大批量进行攻击时,钢铁洪流的攻击力量几乎无人可挡。
(二战时期,坦克集群是一个庞大的进攻力量)
但是,自古有一句老话,叫做“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了先进的武器,自然就要有与之对应克制的武器,反坦克一直是人们研究的方向,除了反坦克***,反坦克炮,反坦克枪,地雷这些反坦克武器之外,如果有办法让坦克在攻击时慢下来甚至改道,就可以抵御坦克的攻击了,于是,反坦克锥这种看似原始笨拙,却极其有效的方法就出炉了。
反坦克锥,其实就是一个混凝土块,其外表为三棱锥形状,形似小型金字塔,一般为半米高。由于反坦克锥的构造非常简单,成本非常低,因此,将它布置在作战区域之后,能够有效阻止坦克的进攻。
由于反坦克锥有三个平面,当坦克想通过爬坡的方式来翻越这个看起来不大的混凝土块时,反坦克锥是三面光滑的侧面,坦克动力强劲,可以很轻松地向上滑动,当坦克底盘到达三棱面的顶部,也就是顶部的边缘时,由于没有着力点,坦克的底部就很容易卡死。因为两个履带都在三角锥上,根本没有角力点,就是被卡在上面。
战争催生了军事科技的发展,军事科技的发展又诞生了一大批武器,让战争更加残酷和血腥,变成了绞肉机。
坦克这个怪兽就是战争的产物,它自一战诞生后,在战场上横冲直闯、摧枯拉朽势不可挡,成为步兵闻之色变的钢铁怪兽,叫人拿它毫无办法,成为名副其实的陆战之王。
在那么多的反坦克武器中,最叫坦克发怵的还数反坦克锥(堆)。所谓的什克堆,就是各种材料制成的金字塔形的三菱锥,材料不一,规格不一;但是它都无一例外地布置在坦克的必经之路,成为一个个路障,专门用来对付穷凶极恶的坦克。
而那些凶猛无比的坦克,到了这些奇形怪状的拦路虎跟前也干着急动弹不得,没有了一点脾气。
这些反坦克堆种类很多,材料各异。最常见的是水泥反坦克堆,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制作方便,代价低廉,省时省工,效率非常高。
这种水泥反坦克堆,一般都是在战区现场浇筑,混凝土结构。样子很像古埃及的金字塔,有三个平面,高在50公分左右。
当坦克通过这个路段的时候,一旦遇到了混凝土反坦克堆,企图翻越的时候就会傻眼。
因为反坦克锥星罗棋布,密密麻麻,坦克想爬过去的时候,两条履带大多都会在三角锥上,没有着力点,被牢牢卡在上面寸步难行。就像老虎掉在井里头,纵然浑身是力气也用不上,只能在原地打转。
即使是坦克的两条履带没有被同时卡住,一侧能找到着力点加速,想摆脱反坦克锥的支撑也是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坦克在行进中它下面的反坦克锥也会滚动,棱角不断翻滚,阻碍着坦克寸步难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推土机撞到高个子男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推土机撞到高个子男生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