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打枪挖掘机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打枪挖掘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炮筒出风口的车有几种?
  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称为“斯大林管风琴”的是什么武器?实力如何?

炮筒出风口的车有几种?

炮筒出风口的车通常有三种:
1. 坦克:坦克是一种重型装甲战斗车辆,其主要武器是炮筒。炮筒出风口位于坦克炮塔上部,用于排放炮筒射击时产生的废气和烟雾。
2. 炮兵车:炮兵车是一种专门用于火炮运输和射击的车辆,通常搭载有大炮。炮兵车的炮筒出风口与坦克类似,通过排放炮筒废气和烟雾来保持内部环境清洁。
3. 自行火炮:自行火炮是指装备了火炮的装甲战斗车辆,在行进时可以直接进行射击。炮筒出风口的位置和形式根据不同的自行火炮型号有所不同,但其主要功能和其他车型是相似的。

炮筒出风口的车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炮筒出风口在车顶的车型,另一种是炮筒出风口在车尾的车型。在车顶的车型通常是大型卡车或挖掘机等工程车辆,其炮筒出风口位于驾驶室上方,能够有效地排出车内的废气和烟雾。

打枪挖掘机,动画挖掘机动画片视频打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在车尾的车型则更常见于客车货车城市交通工具,其炮筒出风口位于车尾部分,能够有效地控制车内空气质量,提高车内乘坐的舒适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称为“斯大林管风琴”的是什么武器?实力如何?

二战中德国成为斯大林管风琴的是喀秋莎火箭炮,苏军型号БМ-13。

1938年苏联的空气动力研究所试制了车载火箭装置。以吉斯--6载重卡车为平台,实验车的弹架结构非常有特色,共有24条发射轨,上下两排交错排列,每排12条,看上去活像两排篱笆。更有意思的是,发射轨的指向竟与车头方向垂直,且只能做高低调整。也就是说,开火的时候,必须将车身与目标保持90度角,方向调整只能通过车辆转向来实现。

打枪挖掘机,动画挖掘机动画片视频打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通过这次试验,最终这款16管132毫米、弹架能进行180度旋转的自行火箭炮,以“喀秋莎”的绰号于1939年9月开始秘密装备部队。6辆配属陆军,另5辆配属塞瓦斯托波尔的海军岸防部队试用。1939年4月和9月,БМ-13-16和БМ-8-24原则上被批准定型。

苏德战争中,火箭炮首次应用发生在斯摩棱斯克会战。1941年7月14日И.А.Флеров弗廖罗夫大尉指挥的1个火箭炮连对奥尔沙火车站的德军进行了齐射,一共发射了112发火箭弹,这次齐射宣告了一种完全新式的火炮的诞生。面对突然从天而降的炮火,这款新型武器也给德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遗憾的是,1941年10月6日他在姆岑斯克作战中不幸牺牲,这个苏军历史上的第一个火箭炮连也全部损失。

根据该连的作战经验教训,苏军组建了火箭炮团,全团1414人,装备36门БМ-13火箭炮和12门37毫米高炮。之后,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高加索、库尔斯克等地都留下了它的身影,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在它的轰鸣中开始和结束并一直伴随苏军最终攻克柏林。

打枪挖掘机,动画挖掘机动画片视频打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于火箭炮的强大威力,试举几例。1945年1月12日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中,红军集中了39230门火炮和火箭炮,并在3点到4点和7点到8点的两个时段内集中射击。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25分钟内向敌人倾泄了315000发炮弹(其中15%为火箭弹),总共5500吨***!1945年4月16日开始的柏林战役,苏军动用了4.16万门火炮和火箭炮,比如突击第5集团军7公里进攻正面拥有2430门火炮和火箭炮,德军记录光是第9集团军的地域内就落下了45万发炮弹!

二战期间,苏***箭炮有四个系列,它们分别是82毫米M8系列,132毫米M13系列,300毫米M30系列,310毫米M31系列。战争期间,苏***共生产了2086门БМ-8系列,6844门БМ-13系列和1184门БМ-30系列火箭炮。其中有3374门是装在卡车上的(不包括美国援助的吉普车改装的喀秋莎)。

到战争结束时,苏军已拥有7个火箭炮兵师、11个独立火箭炮兵旅、114个独立火箭炮兵团又38个独立火箭炮兵营,拥有火箭炮9350门。整个战争期间,共生产各种口径火箭弹1440.1万发。

“斯大林的管风琴”指的就是БМ-13“喀秋莎火箭炮”,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西方很习惯给喀秋莎冠以各种非官方名字,比如朝鲜战争时它还被称为“金日成的大嗓门”。

“斯大林的管风琴”是德国国防军在战争中为喀秋莎火箭炮取的名字,原因是每次喀秋莎火箭炮发射时,都会在天际响起尖利又沉闷的啸声,而且苏军还喜欢大规模集群使用火箭炮,发射时每每声势浩大,犹如地动山摇,火箭弹飞过的天空仿佛有管风琴在鸣奏,故而给取了这么个名字。

但是“斯大林的管风琴”这个名字却起的并不单纯,它有双关含义,"Stalin Organ" 的“Organ”在外文中还有有雄性***、***等意思,这绝对不是个雅称,其实翻译成“斯大林的大管子”更恰当。

想想也是,对于一种给己方造成极大恐惧和伤亡的敌方武器,能起个“管风琴”这么文绉绉的名字才叫怪了,正如大名鼎鼎MG42通用机枪,它超高的射速令盟军闻风丧胆,赢得了“撕布机”、“***的电锯”这些名字,但大头兵们才不让你抖威风哩,他们给MG42取了个“***的裤子拉链”的蔑称。

当然,苏军士兵是爱死自己的БМ-13多管火箭炮了,它火力凶猛,机动灵活,БМ-13-16火箭炮一次就能发射出16枚威力巨大的132mm火箭弹,8秒左右即能射出全部的炮弹,将对面8500米内的德军阵地化为火海,无论是炸工事、打坦克、消灭步兵,БМ-13火箭炮都表现的非常出色。

实际上最早的时候БМ-13还没有“喀秋莎”这个名字,它属于秘密武器,只在发射架上印有“К”字,结果用着用着,苏联士兵们便称它们为“Катюша”了,这个名字取自1938年手丽基雅·鲁斯兰诺娃的民谣《喀秋莎》,歌词中名为喀秋莎的少女几乎是那个年代所有士兵们的梦中情人,按今天的话说,她是苏联士兵的战场女神,这个名字可比什么“斯大林的管风琴”深刻多了。

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这是二战时期苏联广为流传的歌曲——《喀秋莎》

二战后期,苏德战争处于焦灼状态,阵地对阵地,喀秋莎火箭泡发挥了它的优势,由于发射时惊天动地的嘶吼声像极了苏联人的愤怒,故而得名喀秋莎,但德国人可赞成这个名字,喀秋莎火箭的发射是不间断的有序的发***塔,其声音都是有节奏性的,故而德军苦苦戏称为斯大林风琴,这种火箭队覆盖着德国的阵地,所到之处吹枯拉朽,灰飞烟灭,但就是瞄准度不高,德国人吃尽了苦头,德军闻风丧胆,苏联得以喘息之机,喀秋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尽早的结束二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打枪挖掘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打枪挖掘机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