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启动老款苏联的推土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启动老款苏联的推土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50后60后70后80后,还记得那早已逝去的童年时光吗?
感谢邀请!
我是一个90后,家里从小生活在农村,我是独生子,从小跟着我们村比我大4~5岁的80后***后面。
那个时候农村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电话。连电视机也只有有钱人家才会有。所以那个时候我记得,我们村有一户人家,买了一台电视机,全村人都稀奇的很,每天晚上搬着小板凳兜里装上两把花生,去他们家看电视。那个时候村子里的每一片土地都能成为我们玩的乐园。在土堆旁边玩土挖洞过家家,谁当妈来谁当爸。晚上吃完饭村上十几个小孩子,在大街上玩捉迷藏,麦秸垛、玉米杆堆都是***的好地方。
记得那个时候,在学校课间十分钟是快乐的时光,三五个朋友一群,有玩跳皮筋的、扔沙包的、弹琉璃的等等,校园里充满了笑声,那个时候真的很快乐。
童年的回忆真的很多很多,还有老鹰捉小鸡、打棒槌、很多很多,都是美好的记忆,现在真想回到那个时候,那个无拘无束的日子。
童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美好的回忆,在现在这个浮躁、快节奏的时代,我们都渴望曾经的美好,哪些属于我们那个时代所特有的记忆,随着时代的变迁终会在记忆里被人们记住,童年是宝贵的人生财富。
我是60末出生的孩子,那个年代家家孩子是多多啊!记忆中都是散养,老大带老二,老二带老三……父母起早贪晚的工作,薪水都挺少的!几乎家家的生活水平差不多。什么都是供应***的……粮票,布票,肉票,蛋票等……吃的几乎都是粮店售出的陈粮,那玉米面下咽时都拉嗓子,实在是不好吃!因为饿不得不吃点,那时真是个好苗条的小孩子!那个年代大街上几乎是看不到胖子!
那时我们的玩具是泥巴,小布口袋,皮筋,嘎啦哈,……夏季时常常是几个孩子一起玩憋坝,做泥桌椅,看谁的挺的时间久。小布口袋玩打老虎。那个年代能拥有一副羊嘎啦哈是多少孩子羡慕的!跳皮筋是多数女孩的最爱了,跳的越高越好!再有就是捉迷藏了!
那时的孩子们很单纯,一起玩的也挺开心的!记得第一次去学校好高兴,虽然连个书包都没有,拿着妈妈用一块旧布包裹的书本,心里是愉悦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
上学的第二年,哥哥工作第一个月发工资给我卖了个绿书包,高兴的我不得了!喜悦啊!那个时代让我体会了第一次拥有了书包,第一次成为三好学生,第一次戴上了三道杠,第一次成为小红花少年时的发自心底里的喜悦!
那时的父母都很辛苦的,常常是工作到很晚才回家。记得九岁那年我突然有个想法,要是能在爸爸妈妈回来把饭做好,让他们回家就能吃上热饭,会不会很高兴!于是我就行动了,先用稻草引火撒上碎煤,使劲的摇着风轮(学着父母的样子)第一次动火当时心里像揣个小兔子……探脑袋看炉中的火时,突然火苗窜出来,我的刘海都给燎了,吓死我了当时!战战兢兢的是把大米粥做好了。
那时的我,经历了好多的第一次!一个青涩纯真的小女孩!
首先谢谢邀请!
我是六零后,我家姊妹四个,两个哥哥一个弟弟。在我们小时候一般是大的带小的,我比弟弟大六岁,弟弟是在我的背上长大的,我那时又瘦又小又没力气,大人就用一根布腰带将弟弟绑在我的后背上,走着走着就摔一跤,弟弟额头蹭破一块皮,自己必定把脸也蹭破,母亲心疼弟弟之时还要“威胁”姐姐不许吃饭,过后该怎样还怎样!但我们玩的东西挺丰富的,打沙包、滚铁环、跳皮筋、抓籽儿等等,那时虽然生活艰难,但过得充实。
虎式坦克更适合东线作战还是西线作战?
我是“鹿门富春”,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纳粹德国的坦克设计理念不如苏联,技术不如美帝,当然也可以说理念比美国先进,技术比苏联强。但虎式坦克,是典型的堆砌装甲产物,设计水平真心一般。坦克自重56吨,***用100毫米出头的垂直装甲,装备了88毫米口径坦克炮。因为履带接地长度短,本身车又重,满足通行性要求需要很宽的履带来降低地面压强,而当时的悬挂设计不适应宽履带,因此才不得不***用的交错负重轮。整体上讲虽然虎式坦克的设计老套了些,但***用了双流传动系统,转向使用方向盘。而且整体可靠性还不错,这在当时也只有德国和美国能做到。其装备的88毫米坦克炮也让火力做到了足够强劲。
纵观整个二战历史,坦克在一定范围内是越重越好、火炮口径越大越好,一定要有火力和防护优势才有用。战场机动性足够用就行了,毕竟规模一大谁都无法确保自己能发现并规避所有敌人。虎式坦克恰恰是典型的重型攻坚坦克,不仅要硬顶着敌方的防御工事和炮火刚正面,而且侧面和后面也必须结实到能挡住对方的侧打和倒打火力。从作战使用上说,黑豹那类中型坦克去执行虎式坦克的那就近乎于送死。但反过来,要虎式坦克去像黑豹坦克那样进行长时间、长距离的大范围机动作战,其***用的交错负重轮容易损坏,是不折不扣的机修工噩梦,为了拆一个里面的轮子需要连同两边全拆掉。导致虎式坦克最多也就是个短腿虎和瘸腿虎。
虎式坦克在1943年到1944年期间是非常厉害的角色。这时候美苏的主力坦克装备的都是75毫米和76.2毫米这级别的火炮,而且都是基于著名的M18***野战炮(沙俄的M1902野战炮是法国M18***炮的俄国口径改版,而美国人在一战直接引进了M18***),本质上还是支援火炮而不是反坦克火炮,所以威力都很弱,在1000米距离上的穿甲深度都只有60多毫米,即使冲到100米都打***虎式的正面,所以43年虎式简直是威风八面的恐怖武器。但是到了44年,美国有了M10/M16歼击车,M4也有换76.2毫米长管炮的了,苏联也有T-34/85,都打得穿虎式,这时候虎式就没那么威风了,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虎式没有使用倾斜装甲,导致装甲占比大且防护差,这就是总体设计不给力的表现。当然啦!虎式比大多数中型坦克还是要强不少的。
其实,东西线作战都适合。就看是怎么用呢。
对于虎式坦克这个车呢,主要优点有三个,一技术成熟,二性能平衡,三是最关键的优势是先发优势。缺点一浪费吨位,二难以大量生产,而最核心的则是整体布局太老缺乏潜力。
在整个1943年,虎式坦克无论在东线还是西线都是近乎无敌的存在,只有很少的火炮可以有效摧毁它。到1944年,随着毛子新车新炮普遍服役,虎式坦克在东线的好日子结束了。不过在西线,虎式坦克到终战都可以时不时欺负一下只有75炮的倒霉馒头。
铁定是西线啊,法国接近四分之三面积是平原,只有东方靠近德国边境,以及南方角落里属于山地,而且一直是欧洲发达地区,交通道路条件优良,英法美联军士兵打起来又肉头,巴顿这水平的就敢称铁血硬汉,放东线去这样的硬汉都是用推土机朝坑里推。
最关键法国南北夹击的海洋性气候,比东线温暖太多了!在西线,虎式坦克要是算吃大肥肉的话,在东线就是在啃冻的硬梆梆的石头。东线说起来也是辽阔的平原为主,但大陆性高寒气候,小半年的大雪天,虎式坦克照样给你埋了,春秋天的泥泞季节,虎式那700马力的发动机,咆哮的都是绝望,交通什么的只能说能走的地方就算路,打发了性的毛子再喝上五十克酒精,半瓶防冻剂,比野兽还要野兽。德国装甲部队的名气,是优秀指挥官发明的先进集群战术,以及精锐基层士兵的主观能动性打出来的,坦克本身,德国坦克没想象中那么先进,一开始打进法国,就发现自己的坦克干不过法国坦克,是靠战术先进啃下来的,所以才催发了虎式的诞生,前后生产了一千三百五十万辆虎式,加上后来不到五百辆虎王,要对付东西两线。
但是东线,缓过气来的苏联,T-34一共就喷发出五万辆,这种量产的中型坦克,也不是大家想的那么无能,85型就有过摧毁虎王的记录,是除虎式虎王以外领先所有德国坦克的存在,然后重型的-2出来,虎式就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虎式坦克更加适合西线作战,在西线虎式可以完全发挥出其重炮坚甲的作战威力,但在东线的苏德战场上虎式却真的是“虎落平原”。
之所以说虎式坦克不适合在东线作战,下面先从几点进行说明。
战场灵活性方面,虎式不敌T34,但远距离攻击和装甲防护力高于T34,数量上虎式坦克在苏德战场的投入远远低于T34,用数量和机动换取致胜也是苏联为国战争的无奈。
虎式坦克是二战时期最重的一款坦克,56吨的自重配上700马力12缸发动机,真是有点“小马拉大车”,这也就直接决定了虎式坦克的战场机动性和灵活性方面不敌苏联大量装备的T34。
虽然虎式的装甲厚度平均在105毫米左右,正面装甲厚度更是达到了135—150毫米厚,真可谓是“皮坚肉厚”,防御能力在二战的诸多坦克中首屈一指。
但是我们还得回到虎式“小马拉大车”这个先天不足上来,尽管防御力强大再加上88毫米的坦克炮的确是任何战场装甲目标的噩梦,但是看过《狂怒》这部电影的人都会有印象,四辆谢尔曼击毁一辆虎式的剧情。
虎式更加侧重的是远距离的攻击,88毫米坦克炮加上为其量身打造的卡尔·蔡司TFZ 9b 瞄准器,1200米距离上可以连续射中一个16寸的目标上,精准度也是高的惊人。
但是T34正面***用斜面装甲,无形之中增加了防御厚度,虽然在远距离上虎式吊打T34,但数量上的优势导致一旦到了500米内的距离上之后,T34可以依靠数量和灵活性从侧面击穿虎式装甲侧后装甲。
虎式来到了同样重视坦克制造发展的苏联,为国战争期间T34及改进型共生产50000多辆,单这一个型号就远远高于德军进攻部队的所以坦克数量。数量上和机动性能上的差距,是虎式不该来东线的第一个原因。
爆发于1941年6月的苏德战争,很快进入到了苏联10月开始的寒冬,气候原因是虎式不适合东线作战的第二个原因。
从10月份开始苏联就进入了严寒,零下数十度的低温让使用汽油发动机的虎式坦克彻底的绝望了,汽油冻结,油管冻烂,虎式成了无法动弹的“死虎”,T34使用柴油发动机,这是苏联人根据实际设计的,这场卫国战争寒冷的冬季成为了德军进入失败迷雾的开端。
苏联更加侧重于重型火炮,尤其是反坦克炮的研制更是重点,苏联陆军57mmZIS-2M1941年型反坦克炮就是代表装备,而且在较短时间内的大量装备,加上大威力穿甲弹更是德军装甲目标的噩梦。这是虎式不该来东线的第三个原因。
第四个原因就是苏联复杂的地理环境,加上大量人工挖设的反坦克壕沟,令德军装甲集群无法展开有效的进攻,尤其是重型坦克虎式,但这些重型坦克的无奈,却成为了像T34那样轻型坦克的天下。
历史终归是历史,不会重现,但德军虎式坦克在西线战场上应该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但***错误的估计了苏联人民的保家卫国的实力,更严重轻视了苏军的武器装备和苏联的气候情况,失败随之而来。
反坦克堆对付坦克管用吗?
这个应该叫反坦克锥,是反坦克的一种形式之一。自从坦克诞生以来,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诞生了不少知名的坦克。最具代表的是德国的闪电战,二战初期德国就是通过强大的地面装甲部队来实现的,作战速度之快,而苏联也在二战末期和冷战时期打造了自己强大的“钢铁洪流”,并成为苏联陆军装甲力量的主力。这两国的部队在当时是非常具有威慑力的。坦克作为集群作战的中坚力量,一旦大批量进行攻击时,钢铁洪流的攻击力量几乎无人可挡。
(二战时期,坦克集群是一个庞大的进攻力量)
但是,自古有一句老话,叫做“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了先进的武器,自然就要有与之对应克制的武器,反坦克一直是人们研究的方向,除了反坦克***,反坦克炮,反坦克枪,地雷这些反坦克武器之外,如果有办法让坦克在攻击时慢下来甚至改道,就可以抵御坦克的攻击了,于是,反坦克锥这种看似原始笨拙,却极其有效的方法就出炉了。
反坦克锥,其实就是一个[_a***_]块,其外表为三棱锥形状,形似小型金字塔,一般为半米高。由于反坦克锥的构造非常简单,成本非常低,因此,将它布置在作战区域之后,能够有效阻止坦克的进攻。
由于反坦克锥有三个平面,当坦克想通过爬坡的方式来翻越这个看起来不大的混凝土块时,反坦克锥是三面光滑的侧面,坦克动力强劲,可以很轻松地向上滑动,当坦克底盘到达三棱面的顶部,也就是顶部的边缘时,由于没有着力点,坦克的底部就很容易卡死。因为两个履带都在三角锥上,根本没有角力点,就是被卡在上面。
捷克刺猬早就不行了,龙齿还可以,但效费比太低
关于反坦克堆,著名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叫“捷克刺猬”,另一种叫“龙齿”。捷克刺猬在二战后期,面对重型坦克就已经表现不佳,现在主要对付轮式车辆,以警用方式存在为主。龙齿依旧坚挺,但是花费太大,周期太长,投入和收效几乎不成正比。
捷克刺猬是用三段角铁或工字钢交叉焊接一起,二战前捷克大量部署用于防范德军而得名,捷克刺猬本质上看是现代版的大号“拒马”。这种反坦克设备在对抗二战早期的轻型坦克和中型坦克效果非常显著,特别是像斯大林格勒这样的城市巷战中,捷克刺猬在封锁道路时有着非常出色的效果。
但是捷克刺猬对抗坦克冲击有着上限,在面对重型坦克表现相当无力。二战后期,德军评估测试过,捷克刺猬在对抗IS-2(战斗全重45吨)、ISU-152(战斗全重46吨)这些重型车辆阻挡概率都只有40%。所以指望捷克刺猬去对抗现代的战斗全重可以达到70吨,动力功率可以是IS-2的3倍的主战坦克,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诺曼底登陆,德军在海滩上大量设置“捷克刺猬”,用于阻挡两栖坦克以及登陆艇,这些轻型船只和坦克无法突破捷克刺猬的防御,盟军为此付出惨痛的伤亡。
另一种反坦克设施,龙齿带则要强的多,他是一种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防御体系最著名的要数德军为防范西线盟军而建造的齐格菲防线。关于龙齿,最大的误区就是他其实是一种组合式、永久性防御体系,看似杂乱的水泥墩实际上是有基座带相连,基座带埋在地下三米,只有金字塔型的“牙齿”露出地面。
齐格菲防线的龙齿带
龙齿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反坦克障碍物,他更像是一种陷进。前面两排龙齿露出高度约1米,允许坦克翻过,但所成角度可以卡主坦克无法倒退通过,而后面几排高度可以达到2~3米,负责阻挡。当坦克卡在龙齿带中间时,后方碉堡里的反坦克炮负责一个个的敲掉,同时龙齿间还布置有反坦克地雷,当自作聪明的坦克试图尝试看似能够翻过的角度和方向时,履带会恰好压到地雷上。
所以龙齿这种防御体系,即使是现代坦克也无法通过。但是这种防御体系建设周期很长,花费巨大。二战德国动用50万奴工,耗费大量钢筋水泥,花了两年多时间修建的齐格菲防线,依然无法挽救败亡命运。盟军用重炮、重型轰炸机覆盖式轰炸,炸瘫个突破缺口,整个龙齿带也就形同虚设。到现代突破火力更加猛烈且精准情况下,龙齿的价值很少,目前世界上也就韩国在三八线军事分界线附近修建有类似的反坦克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启动老款苏联的推土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启动老款苏联的推土机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